碳中和目標下銀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Q:對于銀行業務發展而言,碳中和目標意味著什么?
A:碳中和目標下,國家和相關部委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根據國際經驗,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壓降高碳排放,如減少化石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碳排等;二是發展低碳行業,如
清潔能源、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工業
節能減排等;三是碳中和與碳儲存,如植樹、碳捕捉和碳儲存;四是財稅政策,如
碳稅、
碳交易、綠色金融等。在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的趨勢下,銀行業會迎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首先,低碳轉型將創造大量投資需求。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研究,今后30年,“碳中和”將為中國帶來138萬億元的投資機遇。一是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等低碳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二是綠色低碳技術將加速創新,產業的綠色升級依托技術的進步,如光伏成本在過去10年中下降了80%-90%,行業投資價值顯著上升;三是碳捕捉、碳封存技術也將快速發展,最終實現商業可持續。
其次,ESG投資市場將快速發展。疫情發生以來,ESG理念被更多全球投資者認可和關注,2020年底,美國責任投資規模接近17.1萬億元,同比增長42%,可持續投資占資產管理總規模的33%;三季度亞洲可持續基金規模季度增長率高達75%,其中日本暴增了160%;2020年底我國可持續投資基金總規模已經超過1172億元、數量達到124只,分別較2019年底增長58%、12%。
投資人對上市銀行的ESG表現的關注顯著上升,主要表現在:一是投資人關于ESG方面的相關調研、交流、咨詢量較往年成倍增加;二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是否公開提出減碳目標或作出相關承諾、是否發布單獨的環境信息披露報告、是否公開資產碳排放數據等。
我國銀行業可考慮的創新方向包括:資產業務方面,積極探索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國際碳保理融資、碳收益支持票據等;發行低碳主題信用卡,為個人客戶提供
新能源汽車貸款、綠色住房信貸。負債業務方面,發行碳中和主題投資債券、碳項目收益債,發行碳中和借記卡等。中間業務方面,創新“二氧化碳掛鉤型”的綠色理財產品,開展碳交易財務顧問等新型投行類產品創新;同時,發揮銀行在耗能行業和項目融資中的傳統優勢,拓展環境信息與環境風險管理咨詢業務。
Q:除了剛才談到的機遇,碳中和目標下,銀行業還將面臨哪些挑戰與風險呢?銀行該如何加強風險評估與管理?
A:碳中和目標下,銀行業同樣也面臨著很多挑戰:一是持有高碳金融資產比例較大的銀行,將面臨較高轉型風險。高碳企業可能在低碳轉型中因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措施導致成本上升、盈利收窄甚至虧損,從而引發銀行信用風險;高碳企業產品需求可能下降,使得企業營業收入下降,從而引發信用風險。例如蘋果公司宣布“碳中和”目標后,其供應鏈上下游的高碳電力、元器件等全部需要進行低碳化替代。
二是監管部門將對銀行業低碳轉型將提出更高要求。監管部門將創新激勵和約束政策,促進金融機構低碳轉型,如鼓勵金融機構將更多資產投向低碳領域;評價金融業機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努力和貢獻,將
碳減排表現納入MPA考核;逐步推進上市金融機構環境與氣候相關信息強制性披露;引導金融機構開展
碳足跡測算和環境風險分析與管理等等。
三是銀行業需要著手考慮自身碳中和目標和措施。已有金融機構宣布碳中和目標。這需要金融機構測算自身碳足跡,并采取有效措施壓降并中和碳排放,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為加強風險的評估和管理,一方面,銀行業要根據國家“碳中和”目標推進及政策落地情況,預判未來產業機構調整對高碳行業的影響,及時調整和收緊高碳行業信貸政策,有效防范低碳轉型風險;另一方面,銀行需通過環境與氣候風險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重點選擇高碳行業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將環境與氣候因素納入客戶評級體系。例如工商銀行開展了前瞻性的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和ESG研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